社区健康教育面临的问题「社区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更新时间:2023-03-07 08:40:52来源:搜狐

我国城市社区慢性病健康教育研究现状

慢性病社区健康教育的模式

近年来,城市社区慢性病健康教育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很多社区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开展了多元化慢性病健康教育模式实践和研究。

(1)在个体层面,有慢性病自我健康管理模式、知己健康管理模式及个体化健康教育模式等,主要指社区医生通过慢性病健康危险因素评估与指导系统、能量监测仪等技术手段了解患者个体特点,进行“一对一”的个性化指导。

(2)在群体层面,如慢性病俱乐部模式,以家庭为基础的健康家庭模式等。是指将患有相同/不同疾病的个体组织在一起,对其实施健康教育疾病管理模式,强调医患合作、病友互助、患者及家属共同参与。

(3)慢性病综合干预模式,包括“医院-社区”模式、“医院-社区-家庭”模式以及“志愿者指导、医患合作、自我管理”模式等。综合干预模式以慢性病患者的健康需求为导向,充分整合各方资源,鼓励全人群参与,真正实现了“以居民需求为导向,政府搭台,卫生唱主角,多部门配合行动”。

慢性病社区健康教育的内容

基于慢性病的社区健康教育内容一般包括:膳食管理、运动促进、用药指导、心理咨询、中医理疗、康复保健、生活方式指导、功能锻炼及安全行为指导等,基本涵盖了慢性病的预防、治疗及康复的全周期,从生理和心理全方位关爱慢性病患者,发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便捷性和灵活性,为社区慢性病患者提供温馨、舒适、连续及个性化的综合服务。方向阳等[18]和孙理等[19]将健康教育方法结合实际情况,巧妙地运用在冠心病和肿瘤防治中,均取得良好效果,提高了慢性病患者的健康素养,有效降低了疾病发病率。

慢性病社区健康教育的形式

我国慢性病健康教育形式基本分为个人、小组及集体3种,采用了个别指导、集中互动、家庭随访等多种教育形式。

(1)个别指导主要指“一对一”的个性化健康教育,以慢性病患者的健康需求为中心,制定个性化的健康教育计划,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2)集中互动侧重集体的带动力和感染力,通过活泼生动的方法,使慢性病患者在和谐愉悦的环境中改变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3)家庭随访则看中家庭健康环境对慢性病患者的监督和带动作用,良好的家庭氛围将对其身体恢复和改善产生很大的影响。目前,慢性病社区健康教育更是突破传统方式,充分利用互联网和新媒体,通过建立慢性病科普网站、组建慢性病微信/QQ群组、成立慢性病病友会/俱乐部等方式使慢性病患者及时获得相关健康信息。

我国城市社区慢性病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制度环境缺乏,组织机构不健全

2011年原卫生部制定《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2011年版)》,其中《健康教育服务规范》部分对健康教育服务对象、内容、流程及绩效考核做出明确规定;2016年《“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要求加强健康教育,提高健康素养;2016年修订的《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建设管理办法》(国卫办疾控发〔2016〕44号)中也提到,要加强慢性病的综合防治,有效控制慢性病疾病负担增长。城市社区慢性病健康教育一般以社区为发展平台,以卫生部门为技术指导,政府制定贯穿于社区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全过程的健康教育计划。虽然城市社区健康教育工作正稳步发展,但在实践中仍存在一定不足。

包括:

(1)现有的规范和管理办法仅针对卫生部门和健康管理机构,相关法律法规尚未出台,对基层政府和社区组织的约束力有限,对健康教育的工作职责和绩效考核等内容涉及也较少。

(2)我国健康教育主管部门在各级政府中的地位有待提高,卫生行政部门并未在基层社区设置一级主管部门,对各部门协调性差,导致社区管理者对慢性病健康教育不重视,工作得不到制度保障,工作质量难以提高。

资金投入不足,经费来源不稳定

经费是健康教育工作顺利展开的根本保障因素。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城市社区慢性病健康教育投入经费很少。调查显示:一、二线城市社区人均健康教育经费分别为0.086元和0.009元,约分别占其社区卫生服务经费的0.9%~1.7%和0.1%(按最低标准计算),三线城市没有健康教育经费。虽然近年来政府及卫生行政机构对公共卫生服务加大了政策支持和财政投入,但效果有待进一步提高。

(1)慢性病健康教育工作主要是挂靠在社区,并没有建立完善的健康教育资金体制。资金主要来源于卫生部门和社区,在社区经费本来就不充裕的背景下,很难保证社区慢性病健康教育工作的精准性、系统性及持久性。

(2)社会力量或其他渠道的经费筹集渠道未得到充分挖掘,资金来源单一且不稳定。

(3)我国基层社区的慢性病健康教育基础条件差,社区慢性病患者难以在社区进行慢性病危险因素的早期筛查和全方位的健康体检,导致大部分慢性病健康教育只停留在预防宣传层面。

人才配备匮乏,专业能力不过关

由于慢性病涵盖的病种较多,且病因复杂、迁延难愈、病程长,所以要求健康教育人员不仅要有扎实的医学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而且还需要具备较高的综合素养,富有耐心、责任心及良好的沟通能力。城市社区健康教育人才的主要问题表现在:

(1)健康教育专业人员缺乏,思想认识不到位。社区工作人员大多没有认识到健康教育的重要性,缺乏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所以人员流动性强,工作积极性不高。

(2)健康教育人才学历偏低,专业技能不过关。据统计,我国健康教育人员专科及以下学历者占总人数的86.00%,中级以下职称者占总人数的60.39%,学历和职称结构普遍偏低,慢性病健康教育知识宽度和水平不够,社区护理专业人员技术水平不高,公共卫生专业人员知识较陈旧。

(3)社区健康教育人员的培训机制不健全,不利于社区慢性病健康教育人员的继续教育和知识水平及时更新,政府支持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

效果评价不佳,考评体系不全面

与国外相比,我国的健康教育仍属于初级发展阶段,特别是在慢性病健康教育的评价体系和考核标准方面,尚未建立起系统完善的慢性病健康教育评价标准体系。目前我国城市社区在考核体系方面,仅北京市、上海市、天津市等大中城市建立了城市社区评价与考核体系,其他城市乃至全国统一的健康教育评价规范和标准尚未出台;在工作开展中,慢性病健康教育的工作形式日益丰富多样,但内容主要还停留在卫生宣传阶段。仅35.5%的社区能开展社区诊断,27.1%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能够根据社区诊断结果制定社区慢性病健康教育规划,开展综合干预活动。总体而言,我国城市社区的慢性病健康教育评价工作基本仅局限于以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了解社区慢性病患者基本人口学特征、健康管理需求及居民健康知识知晓率、卫生行为形成率,忽视了对慢性病患者健康教育需求的评价、对健康教育活动反馈意见的收集及对居民健康相关行为变化的关注。

联动效应不强,网络架构不完善

城市社区慢性病健康教育计划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基层政府的大力支持、充足的经费投入、优秀的慢性病健康教育团队、完备的社区基础条件以及社区居民踊跃的参与,才能使慢性病健康教育取得良好的效果。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同经济水平和地域之间的慢性病健康教育思想意识和发展水平也参差不齐,整体而言,无论是政府支持力度、慢性病健康教育意识,还是慢性病健康教育水平,经济发达一线城市均明显高于二、三线城市。大部分社区还是以盈利和医疗服务为主,公益性服务占比较小,社区本身基础条件薄弱,与医院、家庭及个人的联动效应不强,更缺乏科学有效健康教育工作的技术规范。所以城市社区想要进行科学系统的慢性病健康教育计划,就必须与社会各方加强合作,增强联动效应,构建较为完善的慢性病健康教育网络框架,真正发挥社区健康教育的作用和效果。

对策与建议

建立法律法规,完善组织架构

借鉴国外卓有成效的健康教育经验,我国也应尝试建立法律法规,完善组织架构,推进城市社区慢性病健康教育工作日益科学系统化。

(1)在制度建设方面,首先国家应加快建立健全慢性病健康教育有关法律和制度以及配套政策,从法律层面保障健康教育事业的发展;其次各级基层政府,应结合本地实际健康教育现状,制定辖区内慢性病健康教育有关政策和规范,完善组织架构、人员配备及信息系统建设等问题。

(2)在完善组织架构方面,首先各级政府应明确健康教育在公共卫生服务中的核心作用,建设三级多层次的健康教育组织,以各地级市健康教育所为中心、区县健康教育机构为主导、社区医生为骨干,实行动态化管理的长效运作机制;其次在基层社区成立慢性病健康教育委员会,专门负责社区慢性病健康教育工作的组织实施和评价考核;最后要发挥妇联、工会及社区志愿者等具有影响力的群众性组织的宣传动员作用,调动居民参与健康教育工作的积极性,营造全社会参与的良好氛围。

拓宽筹资渠道,健全补偿机制

我国政府健康教育经费投入不足、资金来源不稳定的问题,将严重影响慢性病健康教育活动的质量、开展方式及效果评价。成都市和湖北省等地区的医疗服务机构健康教育经费主要来源于医疗收入和自筹,仅少数靠政府或上级部门拨款。

针对上述情况,提出以下建议:

(1)不断强化政府责任,将健康教育经费纳入政府财政管理,做到健康教育专项经费的及时下发和专款专用。

(2)充分发动社会力量、商业赞助及企业支持,在政府主导下,利用市场经济的优势,发挥慢性病健康教育事业的专业优势、网络优势及服务优势,在合法合理的前提下,适当宣传,引进赞助商,进行健康检测和康复器材的体验等多渠道筹资。

(3)对于进社区进行健康宣教和科普的高校专家、健康管理机构及相关公益性组织,政府应该给予一定的补偿经费,鼓励各方联合行动,不断完善健康教育补偿机制。

优化人员配置,强化专业培训

城市社区健康教育工作的发展离不开优秀的健康教育团队。

面对当前的局面,提出如下建议:

(1)引进高校高学历、能力强的健康教育人才,优化社区人员配置。高校在培养健康教育人才时要注重理论上强化基础临床知识,实践中提高社区实践技能。

(2)强化社区现有健康教育人员的培训教育。按照相应的工作职责和岗位要求,通过举办社区健康教育培训班、到高校深造学习、参加继续教育课程培训等多种方式,更新健康教育人员的知识架构,提高其沟通技巧。

(3)健康教育机构要发挥对基层社区的健康教育技术指导作用。定期制定培训计划,通过开展健康教育相关的理论、方法和适宜技术的学术会议,网上健康教育讲堂,实地考察指导等方式,对社区人员进行业务指导和能力培训,培养真正的社区健康教育实用型人才。

(4)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做好职称评聘和评比表彰等工作。通过提高福利待遇,改善工作环境,以保证社区健康教育团队的稳定性和积极性。

规范评价标准,量化考评体系

慢性病健康教育评价不仅要对健康教育工作本身进行评价,在工作中还需要对影响健康的因素进行评价。PRECEDE-PROCEED模式是美国著名健康教育学家Lawrence W·Green创立并逐步完善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模式,是一个能综合应用各种行为改变理论来取得最大干预效果的组织框架,实践表明该模式可以较好地诠释健康教育评价的概念。

在该模式中:

(1)政府和卫生管理部门要根据当地慢性病健康教育发展现状的实际情况,考虑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因素的影响,确定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找出本社区急需解决的主要健康和卫生问题,从而明确健康教育的内容、健康知识传播的渠道和形式。

(2)实施过程中进行过程评价、影响评价及结果评价,根据实际情况不断改善计划以达到预定目标。

(3)社区要充分利用慢性病管理系统,建立和筛查慢性病患者的健康档案,在定期电话随访或家庭随访中不断更新数据库,并进行社区诊断和评价工作,综合运用临床、预防、心理、教育等手段完善评价指标,为社区开展慢性病健康教育提供理论依据,进而更好地对重点人群进行行为干预。

构建教育网络,提高教育质量

构建慢性病健康教育网络体系,形成城市社区健康教育联动效应。

(1)政府要建立健全由各级政府领导、多部门合作、全社会参与的社区健康教育相关事业的工作联盟,形成全社会支持的群众性网络。

(2)卫生部门和各地专业健康教育机构在社区慢性病健康教育中发挥组织和指导作用,结合各地慢性病健康教育工作推进程度不同的现状,因地制宜,分类指导。

(3)社区要发挥组织执行作用,在上级卫生机构的领导下,与医院、高校、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及相关企事业单位之间建立纵向联系,与其他社区、街道之间建立横向联系,充分优化整合社区资源,建立目标责任制,并通过督导检查、效果评估、考核评比、抽查暗访等方式,确保各项健康教育工作的落实。

(4)挖掘新媒体的健康教育宣传推广作用,积极争取当地电视台、报社、电台等大众媒体的支持和配合,通过社区慢性病健康教育网站、微信/QQ群组和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拓宽健康教育传播途径。

(5)加强慢性病社区健康教育工作质量控制,包括对健康教育工作进度、活动内容、活动情况、活动效果、活动经费使用进行监测。及时发现健康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健康教育策略,逐渐探索形成适用于当地实际的城市社区健康教育工作模式,提供优质健康教育服务,真正实现提高城市居民健康水平的目标。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