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3-07 08:45:16来源:搜狐
健康管理师-基础知识(考试大纲整理)
第六章 流行病学和医学统计学基本知识
1.流行病学的概念(掌握)
流行病学是研究疾病与健康状况和事件在人群中的分布及其影响和决定因素,用以预防和控制疾病,促进健康的学
科。
3.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掌握)
4.比例的概念及计算公式(掌握)
是表示同一事物局部与总体之间数量上的比值,分子和分母的单位相同,而且分子包含于分母之中。常用 P=a/(a b)
来表示。
5.比的概念及计算公式(掌握)
比也称相对比,是表示两个数相除所得的值,说明两者的相对水平,常用倍数或百分数表示。相对比=甲指标/乙指
标(或×100%)。
6.率的概念及计算公式(掌握)
是表示在一定的条件下某现象实际发生的例数与可能发生该现象的总例数之比,来说明单位时间内某现象发生的频
率或强度。一般用百分率、千分率、万分率或 10万分率表示。
率=(某现象实际发生的例数/可能发生该现象的总人数)×k
7.发病率的概念及计算公式(掌握)
是指一定时期内特定人群中某病新病例出现的频率。
发病率=(一定时期某人群中某病新病例数/同期暴露人口数)×k
9.发病率指标的用途(掌握)
发病率是一个重要和常用指标,对于死亡率极低或不致死的疾病尤为重要,反应得该病的风险。常用来描述疾病的
分布,探讨发病因素,提出病因假设和评价防治措施的效果。
11.患病率的概念及计算公式(掌握)
是指在特定时间点一定人群中某病新病例和旧病例的人数总共所占的比例。
患病率=(特定时间点某人群中某病新旧病例数/同期观察人数)×k
12.患病率的影响因素(掌握)
影响患病率的因素很多,但患病率主要受发病率和病程的影响,当某地某病的发病率和病程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保持
稳定时,则患病率(P)、发病率(I)和病程(D)三者之间存在下述关系:患病率=发病率×病程
13.患病率指标的用途(掌握)
患病率对于病程短的疾病价值不大,而对于病程长的一些慢性病的流行状况能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可反映某地区人
群对疾病的疾病的疾病负担程度。可依据患病率来合理地计划卫生设施、人力物力及卫生资源的需要,研究疾病流
行因素,监测慢性病的控制效果。
14.患病率与发病率的区别(掌握)
①患病率的分子为特定时间点所调查人群中某病新旧病例数,而不管这些病例的发病时间;发病率的分子为一定时
期暴露人群中新发生的病例数;②患病率是由横断面调查获得的疾病频率,衡量疾病的存在或流行情况,是一种静
态指标,其本质上是一种比例,不是一种真正的率。而发病率是由发病报告或队列研究获得的单位时间内的疾病频
率和强度,为动态指标,是一种真正的率。
15.死亡率的概念及计算公式(掌握)
是指某人群在单位时间内死于所有原因的人数在该人群中所占的比例。
死亡率=(某人群某年总死亡人数/该人群同年平均人口数)×k
16.病死率的概念及计算公式(掌握)
表示一定时期内患某病的全部患者中因该病而死亡的比例。
病死率=(一定时期内因某病死亡人数/同期确诊的某病病例数)×100%
17.生存率的概念及计算公式(掌握)
存活率,指患某种病的人经 n年随访,到随访结束时仍存活的病例数占观察病例数的比例。
n年生存率=(随访满 n年的某病存活病例数/期初该病病例数)*100%
18.相对危险度的概念及计算公式(掌握)
相对危险度(RR)是指暴露组发病率 Ie与非暴露组发病率 Io之比,它反映了暴露与疾病的关联强度。计算公式: RR =
Ie / Io
式中 Ie和 Io分别代表暴露组和非暴露组的率。RR 表明暴露组发病或死亡的危险是非暴露组的多少倍。RR 值越大,
表明暴露的效应越大,暴露与结局关联的强度越大。
19.比值比的概念及计算方法(掌握)
比值比(OR)又称优势比、交叉乘积比。指病例组中暴露人数与非暴露人数的比值除以对照组中暴露人数与非暴露人
数的比值。
20.归因危险度的概念及计算方法(掌握)
归因危险度(AR)又叫率差(RD),指暴露组发病率与非暴露组发病率之差,它反映发病归因于暴露因素的程度。计算
公式:AR=Ie-Io=Io(RR-1)
意义:表示暴露者中,完全由某种因素所致的发病率或死亡率
23.现况调查的概念(掌握)
在某一人群中应用普查或抽样调查等方法收集特定时间内有关变量,疾病,或健康状况的资料,以描述目前疾病或
健康状况的分布及某因素与疾病的关联。又称横断面研究。
25.现况调查的种类(掌握)
现况调查的种类:①普查、②抽样调查(抽样方法众多):非随机抽样、随机抽样(单纯随机抽样、系统随机抽样、
分层抽样、多阶段抽样)
26.现况调查的优缺点(掌握)
优点:①采用抽样调查, 研究结果具有推广意义 ②同期对照 ③可同时观察多个指标。
缺点:①因果难定 ②无法获得发病率信息 ③低估患病率水平
27.队列研究的概念(掌握)
队列研究是将特定的人群按其是否暴露于某因素或按不同暴露水平分 n个群组或队列,追踪观察一段时间,比较两
组或各组发病率或死亡率的差异,以检验该因素与某疾病有无因果关联及联系强度大小的一种观察性研究方法。
28.队列研究的原理(掌握)
30.队列研究的特点(掌握)
①时序上由前向后,在疾病之前开始进行,属于前瞻性研究 ②暴露与是自然存在,不是认为给予,属于观察性对
比研究 ③研究对象按暴露与否分组,不是随机分组 ④由因到果开展研究 ⑤追踪两组间的发病率或死亡率,获得
RR=[a/(a b)]/[c/(c d)]
32.病例对照研究的概念(掌握)
病例对照研究为选择一组患所研究疾病的患者与一组无此病的对照组,调查其发病前对某个(些)因素的暴露状况,
较两组中暴露率和暴露水平的差异,以研究该疾病与这个(些)因素的关系。
33.病例对照研究的原理(掌握)
34.病例对照研究的特点(掌握)
①在疾病发生后进行 ②研究对象按照发病与否分组 ③暴露情况通过回顾获得 ④由果及因的推理 ⑤经两组暴露
水平比较,分析暴露于疾病关联,获得OR
36.实验性研究的概念及基本特点(掌握)
实验性研究是研究者在一定程度上掌握着实验的条件,主动给予研究对象某种干预措施。将来自同一总体的研究人
群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研究者对实验组人群施加某种干预措施后,随访并比较两组人群的发病(死亡)情况或
健康状况有无差别及差别大小,从而判断干预措施效果的一种前瞻性、实验性研究方法。
特点:①属于前瞻性研究 ②随机分组 ③ ④有干预措施
37.临床试验的概念及目的(掌握)
临床试验的概念是在临床上评价新药、新疗法疗效的一种试验,是临床治疗措施在正式应用之前的最后人体应用试
验。它是运用随机分配的原则将试验对象(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给前者某种治疗措施,不给后者这种措施
或给予安慰剂,经过一段时间后评价该措施的效果与价值的一种前瞻性研究。
临床试验的目的是观察和论证某个或某些研究因素对研究对象产生的效应或影响。
38.社区实验的概念及使用方法(掌握)
也称生活方式干预试验,是以尚未患所研究疾病的人群作为整体进行试验研究,常用于对某种预防措施或方法进行
考核或评价。
使用方法:社区试验时所选择的两个社区,在各个方而应尽量相似,按随机原则选择一个社区作为实验组进行干预,
另一个社区作为对照组不进行干预。干预结束后,对两个社区进行随访调查,监测疾病的发病率和可疑危险因素的
暴露情况。最终两个社区疾病和可疑危险因素暴露水平的差异就是干预的结果。
41.诊断试验的评价指标(掌握)
①真实性:a.灵敏度 b.特异度 c.假阴性率 d.假阳性率 e.似然比 f.正确诊断指数
②可靠性:a.变异系数 b.符合率 c.诊断试验的一致性分析
③收 益:a.阳性预测值(特异度高,阳性预测值高,有利于判定患者);b.阴性预测值(灵敏度高,阴性预测值高,
有利于判断非患者)
42.真实性的概念及评价真实性的指标种类(掌握)
又称有效性,是指筛检试验或诊断试验所获得的测量值与实际情况的符合程度。
评价真实性的指标:灵敏度、特异度、假阴性率、假阳性率、似然比、正确诊断指数
46.筛检试验的概念(掌握)
筛检试验通过快速的检验、检查或其他措施,将可能有病但表面上健康的人,同那些可能无病的人区分开来。
47.筛检的主要用途(掌握)
①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②发现高危个体 ③开展流行病学监测 ④了解疾病的自然史
*在健康管理中,筛查的目的是早期发现患者,发现高危人群,以便制定干预策略。
51.医学统计学的概念及研究对象(掌握)
根据统计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医学数据收集、表达和分析的一门应用科学。
研究对象:是具有不确定性的医学数据,其基本的研究方法是通过收集大量资料,通常是人、动物或生物材料的测
量值,发现蕴含其中的统计学规律。
52.医学统计学的主要内容(掌握)
①统计设计 ②统计描述 ③统计推断
53.医学统计资料的类型(掌握)
①计量资料 ②计数资料 ③等级资料
54.医学统计工作的基本步骤(掌握)
①研究设计 ②收集资料 ③整理资料 ④分析资料
58.总体的概念(掌握)
总体是根据研究目的确定的同质观察单位的全体,是同质的所有观察单位某种变量值的集合。
59.样本的概念(掌握)
样本是从总体中随机抽取有代表性的一部分观察单位,其测了值(或观察值)的集合。
60.参数的概念(掌握)
参数指总体指标,如总体均数、总体率、总体标准差等。
61.统计量的概念(掌握)
统计量指样本指标,如样本均数、样本率、样本标准差等。
62.误差的概念(掌握)
医学研究中的误差通常指测量值与真实值之差,包括系统误差和随机测量误差,以及样本指标与总体指标之差,即
抽样误差。
67.算数平均数的概念(掌握)
当资料服从对称分布时,统计中常采用算数均数描述其平均水平(或集中趋势)。算数均数简称均数,习惯上用x
表示样本均数。在实际工作中,总体均数 u经常是未知的,多数情况下需要计算的是样本均数x。
68.中位数的概念(掌握)
指一组由小到大顺序排列的观测值中位次居中的那个观察值。常用 M表示。
69.几何均数的概念(掌握)
是描述偏态分布资料的集中趋势的另一种重要指标。它尤其适用于描述以下两类资料的集中趋势:①等比资料,如
医学上血清抗体滴度、人口几何增长资料等;②对数正态分布资料(有些正偏态分布的资料,原始数据经过对数转
换后服从正态分布),如正常成人血铅值或某些疾病的潜伏期等。
70.方差及标准差的用途(掌握)
①是描述对称分布资料离散趋势的重要指标。方差与标准差的数值越大,说明观测值的变异度越大,即离散程度越大,
此时的数据就会越分散,均数的代表性越差。②用于计算变异系数;③用于计算标准误;④结合均值与正态分布的规
律估计参考值的范围。
72.百分位数的用途(掌握)
常用于描述偏态分布资料在某百分位置上的水平及确定偏态分布资料医学参考值范围。
74.统计表的结构(掌握)
包括标题、标目、线条、数字等部分,有些统计表还有备注。
76.统计表制表的基本要求(掌握)
①标题:概括说明表的内容,位于表的上方,内容简洁扼要。
②标目:用以指明表内数字含义 ,横标目为主语,表示被研究事物;纵表目为谓语,表示被研究事物的各项统计
指标。
③线条:除必须的顶线、底线、标目线以外,应尽量减少其他不必要的线条,不使用竖线、斜线。
④数字:一律使用阿拉伯数字,应准确无误;同一指标的数字的小数位应一致,位次对齐。
77.统计图制图的基本要求(掌握)
①根据资料的性质和分析目的,选择合适的图形。
②统计图要有标题,位于图体下方的中央位置。
③绘制有坐标轴的图形,纵、横轴要有标目,标注原点、尺度、单位等,纵横轴的比例以 5:7为宜。
④同一张图内比较不同事物时,需用不同颜色或样式的线条区别表示,并附图例说明。
78.统计推断的概念(掌握)
是用样本信息推断总体特征,包括总体参数的估计和假设检验,它是统计学的核心内容。
数值变量的统计推断主要包括总体均数估计、t 检验、方差分析以及数值变量资料的秩和检验;分类变量资料的统
计推断包括总体率的估计以及分类变量的 z检验、卡方检验和秩和检验。
79.假设检验的概念及基本原理(掌握)
假设检验亦称显著性检验,是统计推断的核心。通常把需要判断的总体特征叫做"统计假设",利用样本信息判断
假设是否成立的统计方法称为假设检验。
基本原理:假定总体分布类型已知,对其参数进行假设检验称为参数检验,如假定总体服从正态分布,对总体均数
进行 z 检验、t 检验、方差分析等;若总体分布类型未知,或偏态分布资料,此时对总体分布类型不做任何假设,
其假设检验不是对总体参数进行检验,称为非参数假设检验,如秩和检验等。
80.假设检验的基本步骤(掌握)
①建立检验假设,确定检验水准 ②选定检验方法,计算检验统计量 ③确定 p值,做出统计推断
81.假设检验的注意事项(掌握)
①检验方法的正确选择 每种检验方法有其适用的条件,应根据研究目的、设计方案、研究变量的类型、资料的分
布、样本大小进行选择。
②结果的解释 正确解释"差别有统计学意义"的含义。一般情况,假设检验中 P≤0.05,称为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P≤0.01,称为差别有高度统计学意义。
第七章 健康教育学
1.健康教育的概念(掌握)
通过信息传播和行为干预,帮助个体和全体掌握卫生保健知识、树立健康观念,自愿采纳有利的健康行为和生活方
式的教育活动与过程,其目的是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
2.健康促进的概念(掌握)
健康促进是促进人们维护和提高他们自身健康的过程,是协调人类与他们环境之间的战略,规定个人与社会对健康
各自所负的责任。健康促进是指一切能促进行为和生活条件向有益于健康改变的教育与环境支持的综合体。
包含了个人和群体的行为改变,以及政府行为(社会环境)改变两个方面。
3.健康促进涉及的主要活动领域(掌握)
(1)建立促进健康的公共政策;
(2)创造健康支持环境;
(3)增强社区的能力;
(4)发展个人技能;
(5)调整卫生服务方向。
4.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关系(熟悉)
健康促进是一个综合的调动教育、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广泛力量,改善人群健康的活动过程。健康教育是健康促进
的基础和先导。离开了健康教育,健康促进就会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同时,健康促进对健康教育是强有力的支
撑,而健康教育如不向健康促进发展,其作用就会受到极大限制。
5.健康教育与健康管理的区别和联系(掌握)
两者都运用了基线资料收集-需求评估-干预实施-效果评价的管理过程,只不过健康教育主要侧重在知识、态度、信
念、行为方面, 而健康管理还重视从体格检查的资料获得信息、强调对生活方式和行为的长期、连续的管理。
7."知信行"模式(KAP) 的概念(掌握)
"知信行"是知识、信念和行为的简称,健康教育的知-信-行(KABP 或 KAP)模式认为:卫生保健知识和信息是建
立积极、正确的信念与态度,进而改变健康相关行为的基础,而信念和态度则是行为改变的动力。(以知识为基础,
以信念为动力,以行为为目标)
8.健康信念模式(HBM) 的概念(掌握)
理论强调感知在决策中的重要性,影响感知的因素很多,是运用社会心理学方法解释健康相关行为的理论模式。健
康信念模式强调,人们在决定是否采纳某健康行为时,首先要对疾病的威胁进行判断,然后对预防疾病的价值、采
纳健康行为对改善健康状况的期望和克服行动障碍的能力作出判断,最后才会作出是否采纳健康行为的决定。
9.健康信念模式(HBM) 的内容(掌握)
(1) 感知疾病的威胁:①疾病的易感性 ②感知疾病的严重性
(2) 感知健康行为的益处和障碍:①感知健康行为的益处 ②感知健康行为的障碍
(3) 自我效能 强调自信心对产生行为的作用
(4) 提示因素 (5) 社会人口学因素 (一般可以不提 4、5 二点)
10.自我效能的概念(掌握)
指个体对自己组织、执行某特定行为并达到预期结果的能力的主观判断。即个体对自己有能力控制内、外因素而成
功采纳健康行为并取得期望结果的自信心、自我控制能力。
11.行为改变的 5个阶段(掌握)
①没有打算阶段 ②打算阶段 ③准备阶段 ④行动阶段 ⑤维持阶段
⑥对于成瘾行为,还有第六个阶段,即终止阶段
12.传播的概念(熟悉)
通常是指人与人之间通过一定的符号进行的信息交流与分享,是人类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行为。
健康教育 健康管理
内涵 有计划、有组织、有评价的教育活动 健康监测、健康维护以及生活方式管理、疾病
侧重点 知识、信念和行为改变,提髙人们的健
康素养
健康风险评估、徤康危险因素管理、提高人们的健康水
平和素质
对象 个体和群体,侧重群体 个体和群体,侧重个体
基本步骤 需求评估-计划制订-干预实施-评价 信息收集-风险评估-干预、咨询、指导-效果评估
干预方法 信息传播、行为干预 行为干预、健康和疾病的咨询与指导、生活方 式管理、
疾病管理
评价 活动实施、人群参与情况;知识、信念、
行为的变化;健康指标的改善
健康相关行为、生活方式的改变;健康指标的改变;健
康状况的提高、病情的改善;疾病或死亡风险的改变
13.五因素传播模式的要点(熟悉)
拉斯韦尔五因素传播模式即"一个描述传播行为的简单方法,就是回答下列 5 个问题:①谁(who)?②说了什么
(says what)?③通过什么渠道(through what channel)?④对谁(to whom)?⑤取得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又称"5w"模式。
①传播者(控制研究)②信息与讯息(内容研究)③媒介渠道(媒介研究)④受传者(受众研究)⑤效果(效果研
究)
14.人际传播的概念(掌握)
人际传播也称人际交流,是指人与人之间进行直接信息沟通的一类交流活动。
人际传播可以分成个人之间,个人与群体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三种形式。
15.人际传播的特点(掌握)
①直接的人际传播不需要任何非自然的媒介。
②在同一次人际传播活动中,交流的双方可以互为传播者和受传者。
③反馈及时,交流充分
④相对大众传播而言,信息量比较少,覆盖范围比较小,传播速度比较慢。
⑤在多级的人际传播活动中,信息容易走样。
16.大众传播的概念(熟悉)
大众传播是指职业性信息传播机构和人员通过广播、电视、电影、报纸、期刊、书籍等大众媒介和特定传播技术手
段,向范围广泛、为数众多的社会人群传递信息的过程。
17.大众传播的特点(熟悉)
①传播者是职业性的传播机构和人员,并需要借助非自然的特定传播技术手段。②信息时公开的、公共的,面向全
社会人群。③扩散距离远,覆盖区域广泛,速度非常快。④对象虽然为数众多,分散广泛,互不联系,但从总体上
来说是大体确定的。⑤单向的,很难互换传受角色,信息反馈速度缓慢而且缺乏自发性。
18.制作传播材料应遵循的程序(熟悉)
①分析需求和确定信息 ②制定计划 ③形成初稿 ④传播材料预试验 ⑤材料的生产发放与使用 ⑥监测与评价
19.常用人际传播形式(掌握)
①讲课(咨询) ②同伴教育 ③演示与示范
20.针对个体的传播材料的主要类型(熟悉)
传单、折页、小册子等供个人阅读观看的材料
21.针对群体的传播材料的主要类型(熟悉)
宣传栏、招贴画/海报、标语/横幅、DVD、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等。
22.针对大众的主要传播媒介(了解)
报纸/杂志、广播/电视
23.新型传播媒介的主要类型(熟悉)
互联网、手机
24.precede-proceed 模式的主要内容(熟悉)
precede-proceed模式为计划设计、执行及评价提供一个连续的步骤,precede着重应用于诊断,即需求评估;proceed
侧重在执行过程与评价过程。其实质是为健康教育计划的设计、实施和评价提供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计划的设计分成社会诊断、流行病学诊断、行为与环境诊断、教育与组织诊断、管理与政策诊断 5个阶段,其实质
就是需求评估。计划的实施主要在第 6阶段,而计划的评价包含第 6阶段的过程评价和其后第 7-9阶段的效果评价
阶段。
25.健康教育需求评估的主要内容(掌握)
健康教育需求评估又称为健康教育诊断,根据 PRECEDE--PROCEED模式,健康教育诊断包括如下内容:
①社会诊断 ②流行病学诊断 ③行为与环境诊断 ④教育与组织诊断 ⑤管理与政策诊断
26.行为诊断应遵循的主要程序(掌握)
①区分引起健康问题的行为与非行为因素 ②区别重要行为与不重要行为 ③区别高可变性行为与低可变性行为
27.影响健康行为的三个因素(掌握)
①倾向因素:存在于行为之前,是产生某种行为的原因或动机,包括个人或群体的知识、信念、态度、价值观、自
信心等。
②促成因素:存在于行为同时,促使动机得以实现的因素,包括技能、卫生资源可得性、社区或政府的法律等。
③强化因素:存在于行为之后,是促使形成的行动得以巩固或戒除的因素,包括奖惩措施。
28.制定健康教育计划具体目标应遵循的原则(掌握)
健康教育计划的具体目标需要包含具体的、量化的、可测量的指标,应该能够回答 4W1H:
Who—对谁?
What—实现什么变化(知识、信念、行为、发病率等)?
When—在多长时间内实现这种变化?
Where—在什么范围内实现这种变化?
How much—变化程度多大?
29.健康教育干预策略的主要方面(掌握)
①教育策略 ②环境策略 ③政策策略
30.实施健康教育计划的主要工作(掌握)
①制定实施的工作时间表 ②实施的质量控制 ③组织机构建设 ④实施人员培训 ⑤设施设备与健康教育材料
31.健康教育计划评价的主要内容(掌握)
①形成评价 ②过程评价 ③效果评价(近期和中期效果评价称效应评价,远期效果评价称结局评价)
32.健康教育常见的评价方案(熟悉)
①不设对照组的前后测试(干预组自身前后比较) ②非等同比较组设计 ③随机对照实验 ④简单时间系列设计 ⑤
复合时间系列设计
②③⑤由于设立对照组,说服力强一些。
*健康相关行为改变的理论模式
①"知信行"模式 ②健康信念模式 ③自我效能理论 ④行为改变的阶段理论
第八章 营养与食品安全
1.营养的概念(掌握)
机体通过摄取食物,经过体内消化、吸收和代谢,利用食物中对身体有益的物质作为构建机体组织器官、满足生理
功能和体力活动需要的生物学过程。
2.营养素的概念(掌握)
指食物中所含的营养成分。营养素是机体为了维持生存、生长发育、体力活动和健康,以食物的形式摄入的必需物
质。
3.营养素的分类(掌握)
宏量营养素 - 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类
微量营养素 - 矿物质、维生素
(另有:纤维素、水)
4.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的概念(掌握)
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是一组每日平均膳食营养素摄入量的参考值,包括平均需要量(EAR)、推荐摄入量(RNI)、适
宜摄入量(AI)、可耐受最高摄入量(UL)。
5.平均需要量的概念(掌握)
平均需要量(EAR): 是群体中各个体需要量的平均值。可以满足某一特定性别、年龄及生理状况群体中 50%的个体需
要摄入水平。
6.推荐摄入量的概念(掌握)
推荐摄入量(RNI):可以满足某一特定性别、年龄及生理状况群体绝大多数 97%-98%的个体需要摄入水平。
7.适宜摄入量的概念(掌握)
适宜摄入量(AI):通过观察或实验获得的健康人群某种营养素摄入量。可用作个体摄入量的目标,该量可满足目标
人群中几乎所有个体的需要。
8.可耐受最高摄入量的概念(掌握)
可耐受最高摄入量(UL):平均每日可以摄入该营养素的最高量。
9.能量系数的概念(掌握)
每克产能营养素在体内氧化所产生的能量值。
10.碳水化合物的作用和分类(掌握)
是人体主要的能量来源。分为糖、寡糖、多糖三类。
11.血糖生成指数的概念及计算公式(掌握)
血糖生成指数(GI): 简称血糖指数,指餐后不同食物血糖耐受曲线在基线内面积与标准糖(葡萄糖)耐量面积之
比,以百分比表示。
GI=某食物在食后 2h血糖曲线下面积/相当含量葡萄糖在食后 2h血糖曲线下面积 *100%
12.碳水化合物参考摄入量(掌握)
建议占总能量的 55%-65%(适宜摄入量 AI)
13.碳水化合物的食物来源(掌握)
糖谷类和薯类食物。
14.脂肪酸的常见分类方法(掌握)
A 按脂肪酸碳链长度可分为: 长链脂肪酸、中链脂肪酸、短链脂肪酸;
B 按脂肪酸饱和程度分为: 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
C 按空间结构:顺式脂肪酸、反式脂肪酸;
D 按不饱和脂肪酸第一个双键的位置分:分为 n-3系、n-6、n-7等。
15.类脂的分类和特点(掌握)
分类 特点
磷脂 体内除甘油三酯外,磷脂是最多的脂类
糖脂 也是构成细胞膜所必需的
类固醇及固醇 含量较恒定,故称"固定脂"或"不动脂"
16.反式脂肪酸的概念(掌握)
反式脂肪酸,其联结到双键两端碳原子上的两个氢原子在碳链的不同侧。反式脂肪酸可以使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
醇(LDL-C)升高,而使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降低,因此有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危险,所以不主张多食用人造
黄油和富含反式脂肪酸的食物。
17.固醇的分类(掌握)
固醇的概念:类固醇中含有自由羥基者视为高分子醇,称为固醇。常见的固醇有动物组织中的胆固醇和植物组织中
的谷固醇。
18.脂类的生理功能(掌握)
①供给能量 ②促进脂溶性维生素吸收 ③维持体温、保护脏器 ④增加饱腹感 ⑤提高膳食感官性状 ⑥类脂的主要
功能是构成身体组织和一些重要的生理活性物质
19.必须脂肪酸的概念(掌握)
指机体不能合成,必须从食物中摄取的脂肪酸。人体的必需脂肪酸是亚油酸和α -亚麻酸两种。
20.必需脂肪酸的生理功能(掌握)
①构成线粒体和细胞膜的重要组成部分、②合成前列腺素的前体、③参与胆固醇代谢、④参与精子的形成、⑤维护
视力。
21.成人膳食脂肪适宜摄入量(掌握)
中国成人膳食脂肪适宜摄入量(AI)(脂肪能量占总能量的百分百,%)
年龄(岁) 脂肪 SFA MUFA PUFA n-6:n-3 胆固醇
成人 20~30 <10 10 10 4:1~6:1 <300
注:SFA 饱和脂肪酸,MUFA 单不饱和脂肪酸,PUFA 单不饱和脂肪酸。
22.蛋白质的组成(掌握)
蛋白质组成为:碳 50%-55%、氢 6.7%-7.3%、氧 19%-24%、氮 12%-19%、及硫 0%-4%,有些蛋白质还含有磷、铁、碘、
錳及锌等元素。
23.蛋白质的分类(掌握)
①完全蛋白 ②半完全蛋白 ③不完全蛋白
24.氮折算成蛋白质的折算系数(掌握)
每克氮相当于 6.25g蛋白质(即 100/16),其折算系数为 6.25。
样品中蛋白质的百分含量(g%)=每克样品中含氮(g)*6.25*100%
25.氨基酸的概念(掌握)
是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是分子中具有氨基和羧基的一类化合物,具有共同的基本结构。
26.氨基酸的分类(掌握)
营养学上分为:①必需氨基酸 ②非必需氨基酸 ③条件氨基酸。
27.人体必需氨基酸种类(掌握)
必需氨基酸有九种:①异亮氨酸 ②亮氨酸 ③赖氨酸 ④蛋氨酸 ⑤苯丙氨酸 ⑥苏氨酸 ⑦色氨酸 ⑧缬氨酸 ⑨组氨
酸
28.限制氨基酸的概念(掌握)
限制氨基酸:食物蛋白的必须氨基酸组成与参考蛋白质相比较,缺乏较多的氨基酸称限制氨基酸,缺乏最多的一种
称第一限制氨基酸。
29.蛋白质的消化方式(掌握)
食物蛋白质的消化从胃开始,但主要在小肠、胃内消化蛋白质的酶是胃蛋白酶。适宜作用的 PH为 1.5-2.5.
30.氮平衡的概念(掌握)
氮平衡是指氮的摄入和排出量的关系,氮平衡常用于蛋白质代谢,机体蛋白质营养状况评价和蛋白质需要量研究。
34.蛋白质推荐摄入量(掌握)
成人按 0.8g/(kg.d)摄入蛋白质为宜。按能量计算,蛋白质摄入量应占总能量摄入量的 10%-15%,儿童青少年为
12%-14%。中国营养学会提出的成年男子、轻体力劳动者蛋白质推荐摄入量为 75g/d,成年女子、轻体力劳动者蛋白
质推荐摄入量为 65g/d。
35.蛋白质的食物来源(掌握)
蛋白质的食物来源可分为植物性蛋白质(谷类蛋白 10%左右和豆类蛋白 36%~40%)和动物性蛋白质(蛋类 11~14%、
奶类 3.0~3.5%、肉类 15~22%)两大类。
36.维生素的概念及种类(掌握)
维生素是维持身体健康所必须的一类有机化合物。是一类调节物质,在物质代谢中起重要作用。按溶解性质分为:
脂溶性和水溶性两大类。
37.脂溶性维生素的主要分类(掌握)
脂溶性维生素:主要有维生素 A、D、E、K
VA(视黄醇)、VD(钙化醇,抗佝偻病维生素)、VE(生育酚,抗不育维生素)、VK(凝血维生素)
38.水溶性维生素的主要分类(掌握)
水溶性维生素:主要有 B族维生素和维生素 C。
B 族中主要有 VB1(硫胺素),VB2(核黄素),VPP(尼克酸),VB6(吡哆醇),VB12(钴胺素),生物素,叶酸,泛
酸(遍多酸)
39.矿物质的分类(掌握)
分为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在人体内含量较多,需要量交大的为常量元素,有:钙,镁,钠,钾,磷,氯。
40.微量元素的分类(掌握)
微量元素在人体内含量很少,包括:铁、碘、锌、硒、铜、錳、铬、钴。
41.平衡膳食的概念(掌握)
在营养学上,能使人体的营养需要与膳食供给之间保持平衡状态,能量及各种营养素满足人体生长发育,生理及体
力活动的需要,且各种营养素之间保持适宜比例的膳食,称做平衡膳食。
42.食物的主要分类(掌握)
①谷类及薯类 ②动物性食物 ③豆类和坚果 ④蔬菜、水果和菌藻类 ⑤纯能量食物。
43.一般人群膳食指南内容(掌握)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07)一般人群膳食指南内容如下:①食物多样,谷类为主,粗细搭配 ②多吃蔬菜、水果
和薯类 ③每天吃奶类大豆或其制品 ④常吃适量的鱼禽蛋和瘦肉 ⑤减少烹调油用量,吃清淡少盐膳食 ⑥食不过量,
天天运动,保持健康体重 ⑦三餐分配要合理,零食要适当 ⑧每天足量饮水,合理选择饮料 ⑨如饮酒应限量 ⑩吃
新鲜卫生的食物
44.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的内容(掌握)
55.保健食品的概念(掌握)
保健食品是指声称具有特定保健功能或者以补充维生素、矿物质为目的的食品,即适宜于特定人群食用,具有调节
机体功能,不以治疗疾病为目的,并且对人体不产生任何急性、亚急性或慢性危害的食品。
61.中国保健食品的主要分类(掌握)
①营养素补充剂 ②声称具有特定保健功能的食品。
62.中国营养补充剂的概念(掌握)
营养补充剂:是以补充一种或多种人体所必需的营养素为目的,内容包括维生素和矿物质,尚未将三大营养素(碳
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包括在内。
69.食品安全的概念(掌握)
指在常规的使用方式和用量的条件下长期食用,对食用者不产生不良反应的实际担保。
70.食源性疾病的概念(掌握)
如果食用不安全食品,从而使食品中各种致病因子通过摄食方式进入人体内引起具有感染和中毒性质的一类疾病称
为食源性疾病。
第 5 层:油 25~30克;盐 6克
第 4 层:奶类及奶制品 300克;大豆类及坚果 30~50克
第 3 层:畜禽肉类 50~75克;鱼虾类 50~100克;蛋类 25~50克
第 2 层:蔬菜类 300~500克;水果类 200~400克
第 1 层:谷薯类及杂豆 250~400克;水 1200ml;身体活动 6000步
第九章 身体活动基本知识
1.按日常活动的身体活动类别(掌握)
①职业性身体活动 ②交通往来身体活动 ③家务性身体活动 ④运动锻炼身体活动
2.按能量代谢的身体活动类别(掌握)
身体活动,根据肌肉活动的能量来自无氧代谢还是有氧代谢,分为有氧代谢和无氧代谢运动,简称有氧运动和无氧
运动。
3.有氧代谢的概念(掌握)
在氧供应充足的条件下,氧代谢形成的 ATP足够供应肌肉剧烈运动时能量代谢所需。这一能量代谢过程称之为有氧
代谢。
4.无氧代谢的概念(掌握)
在某些运动或运动的某些阶段,由于氧代谢形成的 ATP不能满足肌肉剧烈运动时的能量代谢需求,就要利用磷酸肌
酸(CP)的无氧分解和糖的无氧酵解生成乳酸、释放能量,再合成 ATP,以供应能量代谢的需求,这就是无氧代谢
的过程。
5.按生理功能和运动方式的身体活动类别(掌握)
①关节柔韧性活动 ②抗阻力活动 ③身体平衡和协调性练习
6.身体活动强度的分级(掌握)
通常将身体活动强度分为低、中、高 3个级别,也有分为低、中、高、极高 4个级别者。
运动强度 相当于最大心率% 自我感知运动强度(RPE) 代谢当量(MET) 相当于最大耗氧量(Vo2 max%)
低强度 40-60 较轻 <3 <40
中强度 60-70 稍累 3-6 40-60
高强度 71-85 累 7-9 60-75
极高强度 >85 很累 10-11 >75
最大心率=220-年龄
代谢当量 1梅脱(MET)=3.5ml/kg/min (每公斤体重每分钟耗氧量)= 1.05kcal(44kJ)(每公斤体重每小时耗能量)
= 3 个千步当量
8.个体身体活动指导的基本原则(掌握)
①动则有益 ②贵在坚持 ③多动更好 ④量力适度
9.制定个体活动计划应包括的内容(掌握)
①收集基本信息 ②确定身体活动目标量 ③活动形式 ④活动强度和时间 ⑤活动进度
13.身体活动伤害的预防措施(掌握)
①锻炼中应注意量力而行、循序渐进、并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 ②要学习安全注意事项、自我监测运动中不适症状 ③
应掌握发生意外时的应急处置技能
14.5-17 岁儿童的身体活动建议(掌握)
世界卫生组织 2004年发表的《饮食、身体活动与健康全球战略》中,对 5-17岁儿童的身体活动提出的建议内容主
要包括:
对于该年龄组的儿童和青少年,身体活动包括在家庭、学校和社区中的玩耍、游戏、体育运动、交通往来、家
务劳动、娱乐、体育课或有计划的锻炼等。
为增进心肺、肌肉和骨骼健康,减少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风险,每天应累计至少 60分钟中等到高强度身体活动,
大于 60分钟的身体活动可以提供更多健康效益。
大多数日常身体活动应该是有氧活动,同时,每周至少应进行 3次高强度身体活动,包括肌肉和骨骼的活动等。
对缺乏身体活动的儿童青少年,建议采取渐进的方式增加身体活动量,最终达到上述推荐量。
15.成年人身体活动建议(掌握)
①每日进行 6-10千步当量身体活动 ②经常进行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 ③积极参加体育和娱乐活动 ④维持和提高肌
肉和关节功能 ⑤日常生活"少静多动"
17.老年人身体活动的内容(掌握)
①有氧运动 ②抗阻力活动 ③功能性身体活动
18.老年人身体活动量(掌握)
①强度:个体差异较大,身体活动宜量力而行 ②时间:每天进行 30-60分钟中等强度的身体活动 ③频度:每天都
进行一些身体活动
19.老年人身体活动注意事项(掌握)
①老年人参加运动期间,应定期做医学检查及随访 ②感觉和记忆力下降的老年人,应反复实践掌握动作的要领,
老年人宜参加个人熟悉并有兴趣的运动项目 ③老年人应学会识别过度运动的症状 ④对体质较弱和适应能力较差
的老年人,应慎重调整运动计划,延长准备和整理的活动时间 ⑤合并有骨质疏松症和下肢骨关节病的老年人,不
宜进行高冲击性的活动⑥老年人在服用某些药物时,应注意药物对运动反应的影响。
24.2 型糖尿病患者身体活动的注意事项(掌握)
①增加运动量时的进度安排 ②在运动量和强度的增加过程中,应定期监测患者的运动反应和病情变化,并对运动
计划作出必要的调整 ③运动低血糖的预防 ④运动时的足部保护。
26.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活动方式(掌握)
运动形式以大肌肉群参与的有氧耐力运动为主,提倡高血压患者金星有氧、中低强度、持续 10分钟以上的活动。
27.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活动量(掌握)
高血压患者如没有运动禁忌,运动能力也没有特殊限制,其目标活动量可参考一般健康人的推荐量。高血压患者的
身体活动一般应达到中等强度,达到最大心率的 50%-70%。
28.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注意事项(掌握)
首要关注的问题是心脑血管以外,还应特别注意:
①β -受体阻滞剂影响运动中的心率反应,应采用 RPE(运动感觉量表)等指标综合判断运动强度 ②β -受体阻断剂
和利尿剂影响水代谢和体温调节,温热天气和运动中出汗多时,应注意监测,及时补充水分 ③α 2-受体阻断剂、
钙通道拮抗剂和血管舒张药物,可诱发运动后低血压,因此须延长运动后的放松过程,并缓慢提高运动强度 ④利
尿剂可诱发低钾,使发生心律失常的风险增加,应酌情适量补钾 ⑤病情较重者的医学监督中,血压上限为收缩压
220mmHg,舒张压 105mmHg。接近或超过上限,应当停止运动 ⑥抗阻力训练时应采用合理的呼吸模式,避免憋气,
特别是在用力时应避免憋气 ⑦耐力运动作为治疗方案的一部分时,要注意运动与降压药物的协同作用。为预防低
血压,必要时应酌减用药剂量 ⑧运动只是作为高血压治疗的一部分,必须同时注意饮食、限盐、限酒、减肥等,
才能获得更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