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5-15 17:16:17来源:搜狐
根据中国青年研究中心和共青团国际联络部发布的《中国青年发展报告》,中共面临各种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的困扰。
其中30%的儿童和青少年有抑郁症状,约10%的儿童和青少年有不同程度的焦虑障碍。 可以看出,儿童和青少年的抑郁症仍然普遍存在。
此外,学习困难、校园欺凌、情绪障碍、青少年品行障碍、网络游戏成瘾等问题也是儿童青少年常见的心理和行为问题。
台湾心理学家张春兴指出,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根源于家庭,形成于社会,表现于学校。
一、儿童教育是青少年常见的心理发展问题
1、学习困难综合征
学习是儿童和青少年生活的主要内容,中国的考试导向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儿童的学习压力。据统计,至少20%的儿童在学校学习期间会有学习困难,如果不及时注意和咨询,也会进一步引起焦虑、紧张等心理健康问题,导致疲劳、自我遗弃、干扰他人学习等现象。
造成学习困难的原因很多,如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学习障碍(LD)、厌学逃学、拒绝上学等。
2、情绪障碍
快速变化的社会和家庭变化、母子过早分离、家庭破裂、虐待、忽视、人口迁移、学习竞争压力增大等因素使儿童更容易受到各种压力事件的影响。儿童青少年情绪障碍已成为继学习问题之后的第二大心理障碍。
其中,抑郁是一种常见的负性情绪,20% ~ 30%的儿童青少年有不同程度的抑郁症状,多发生在青春期,女生普遍多于男生。
患有心理情绪发展障碍的孩子进行早期教育会有:心境不良、退缩、哭泣沮丧、遗尿、咬手指甲、学习一些困难、生活邋遢、睡眠质量问题、易激惹等特征。
3、品行障碍
行为障碍是持续反复的反社会、攻击性、拮抗不服从,包括经常打架、伤害他人或虐待他人、故意毁灭他人、多次盗窃、逃学、离家出走、虐待、酗酒、赌博、过早性行为等违反刑法的行为等,上述行为6个月以上可诊断为行为障碍。临床诊断儿童的行为障碍患病率约为2%至6%,其中大部分是男孩。
儿童时期持续的攻击性行为和反社会行为模式通常是成年期反社会人格障碍的前兆,大约40%的品行障碍儿童发展成成人反社会人格障碍。 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抑郁和焦虑障碍。
造成典型儿童品行障碍的主要原因有:暴力惩戒、纵容纵容、父母离婚、忽视、贫困、性虐待、目击犯罪。
信息表明,不及时治疗有这些问题的儿童会造成严重的道德甚至犯罪行为,无论是从家庭、学校还是社会的角度来看,这些儿童的治疗和康复都比其他有行为问题的儿童困难得多,这可能会导致社会歧视和打破瓶子的想法,他们需要及早发现、早期预防和长期干预。
4、儿童被虐待
儿童被虐待是指父母、监护人或其他年长者对儿童发展施以躯体暴力或性暴力,造成影响儿童躯体和心理的伤害学生甚至导致死亡,或对儿童通过日常工作照顾、情感分析需求、生活需要监护、医疗和教育的忽视社会现象。
虐待儿童在中国还没有引起足够的关注,因为家庭中虐待儿童的现象被隐藏起来,被掩盖和低估也相当普遍,而偏远农村地区的留守儿童尤为突出。
在家庭内部,施虐者大多是男性,在虐待儿童事件中,95%以上的身体虐待和70%左右的心理虐待是由家庭成员造成的。
儿童期虐待可对儿童和青少年造成巨大的身体和精神伤害,如残疾、死亡、落后的身心发育、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抑郁、恐怖、人格障碍、自杀、过早的性行为、物质依赖、自我虐待和自残等。
大量数据表明,长期受虐待的儿童往往会发展成成人精神障碍、残忍、攻击倾向和反社会人格障碍。
5、孤独症(ASD)
孤独症,又称自闭症,是婴幼儿期发病的一种以语言学习障碍、社交活动障碍和行为和兴趣进行异常为特征的广泛性发展发育主要障碍。(具体分析诊断技术标准可参考DSM-5)
自闭症现在已成为一个全球健康问题,自2008年以来,世卫组织将4月2日定为国际自闭症护理日。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CDC)报告了150名儿童的ASD,智商超过70的高功能自闭症和沥青综合症(AS)的比例占了患者的一半以上。
自闭症的病因尚不清楚,一旦发现,就必须及时纠正,否则很难治愈典型的自闭症,尽管有些自闭症患者治疗后可以重返社会。 但在他的一生中,人际交往的问题和社会适应的困难始终伴随着他。
6、网络成瘾: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2017年第40期《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7年6月,中国网民数量达到7.6亿,其中10 - 19岁网民占比20.1%。互联网已经越来越成为青少年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结果表明: 儿童青少年的主观幸福感、自尊、自我控制能力与网络成瘾呈显著负相关。
2017 年发生的“蓝鲸游戏”与“人体刺绣”——青少年以社交网站为媒介,通过自残、自伤的方式可以进行分析自我表达的,想要以此发泄负面影响情绪,获得社会关注,这让儿童教育青少年的网络技术使用过程中受到经济全球范围广泛研究关注。
7、留守儿童和流动影响儿童发展问题
根据官方统计(全国妇联、《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研究报告》),中国农村和偏远地区的留守儿童总数高达5300万。 其中,养育障碍、分离焦虑和情绪障碍增加,辍学和网络依赖者增加。 意外伤害、遗弃、虐待和性侵犯以及行为障碍和青少年犯罪的情况有所增加。
“留守儿童”存在的自我控制能力差、自我中心、货币主义、自私、自卑、孤僻、任性、易怒、叛逆等心理问题。有心理问题的“留守儿童”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会表现出以下症状:
1)“留守儿童”容易违纪,出现逆反心理。低年级和学龄前儿童普遍表现为逃学和迟到;不完成作业;小偷小摸;不诚实,经常撒谎;高年级的“留守儿童”开始出现逆反心理,攻击意识强,顶撞老师,不服从纪律,甚至盲目冲动和打架。
2)“留守儿童”普遍存在厌学心理,自卑心理发展十分严重。大多数“留守儿童”的行为习惯较差、对学习过程中没有自己兴趣、不愿积极参加社会活动、自卑心理造成严重、生活无聊而空虚。小学语文低年级“留守儿童”中,胆小怕事、课堂不敢回答这个问题的占75℅以上;高年级“留守儿童”中,由于对学习他们失去信心,开始沉迷于网络游戏教学之中。
二是诱发儿童和青少年心理问题的影响因素
1.儿童和青少年的自我因素
儿童期和青春期分别是个体自我意识和自我概念发展的两个高峰期。自我意识是对人的身心状态以及自身与客观世界关系的意识。它是整合和统一人格各部分的核心力量,也是促进人格发展的内在动力。
自我概念是自我意识中最重要的部分。它指的是一个人对自己的多方面、全面的看法。它不仅包括个体对自身能力、性格、与人、与物、与物的关系的认识,还包括个体在追求目标和理想过程中所获得的成功或失败经验,以及对自身的正面和负面评价。
儿童青少年学生在这一阶段心理发展会产生很多社会矛盾,矛盾进行处理不顺利,就会导致大学生心理发展问题的产生。
儿童在成长过程中,每个时期都有自己的意识、能力和知识积累,经过一定数量后,儿童本身就会有一个信息合成的过程,我们常说从定量变化到定性变化阶段的成长,每个阶段之间的变化也需要及时注意,避免错误信息的积累造成一些心理问题。
2.家庭、亲子关系因素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许多研究表明,不良或不恰当的亲子关系会导致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下降,学业成绩下降,不良行为增多,违法犯罪、酗酒、吸烟、吸毒等行为发生率增加。
家庭、婚姻、父母和孩子之间的矛盾甚至可能导致一些青少年的堕落感和自杀欲望。
另外,父母受教育程度、自身修养与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成正相关。父母文化水平和综合素质越高,孩子自己学习数学成绩越好,心理环境卫生管理问题的发生率越低。
不良的教育方法与儿童和青少年的异常行为、焦虑和心理障碍密切相关。例如,一些父母采取严格、专制、放纵、放任的态度,会影响亲子关系,破坏孩子与父母之间的正常情感关系。
亲子关系对儿童成长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一旦各种亲子关系超过适当数量的限制,就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3、学校环境因素
学校是儿童和青少年花时间最多的环境。我国大部分学校的教学都是基于应试教育,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给学生带来了心理压力。
许多学生导致了一系列的生理和心理疾病,如头痛、失眠、神经衰弱、食欲不振、焦虑、抑郁等。
同样,教师的素质对学生的心理发展健康是至关重要的。教师的心理健康也非常重要,因为我们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会直接影响中国儿童青少年,造成一些学生学习焦虑、敌对、偏执及神经质等心理健康管理问题。
因此,只有由个人和社会共同努力,关注儿童和青少年的生理、心理、社会环境和健康,才能为他们创造一个积极、快乐的成长环境。
4.社会因素。 由于信息化水平高、社会发展速度快、传播范围广,过度追求个人价值、享受生活、沉浸在互联网世界等不健康的互联网趋势逐渐形成。 此外,过度依赖新媒体(微信、微博、头条新闻、Tik Tok Ting等),导致年轻人将自己封闭在群体之外,与他人沟通较少,导致心理扭曲和价值观错误。 情绪和行为控制不当,网络欺诈在网络世界中时有发生,儿童和青少年由于缺乏认知和社会经验,容易成为网络欺诈的受害者,处理不当会产生心理问题。
在当今信息社会,人际交往、网上学习等信息,父母和孩子都越来越离不开互联网,但如何合理利用互联网带来的便利,同时,网络成瘾可以及时发现孩子的出现,并给予快速通道和治疗,除了定期进行心理健康检查外,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为了保护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共同绿色、健康地使用互联网。
同时,消防安全基础知识告诉我们:“隐患比明火更危险,预防胜于救灾”,火灾发生后可以重建,但一旦人们心理发生严重疾病,很可能造成终身遗憾。认为心理健康教育重在预防而非治疗,重视早期心理体检,加强心理干预,关注儿童青少年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