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选教育部重要名单的大学「教育部高校」

更新时间:2023-06-15 08:41:18来源:搜狐

疾病,尤其是传染病的大爆发,必对人类生命及文明的带来灾难性的重创。

从2020年初至今,新冠肺炎疫情已持续近三年,当我们回顾疫情刚爆发时会发现,在临床医学、药学以外,另一个年轻的领域——公共卫生——也在抗疫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

而在疫情反复之下,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公共卫生是国家安全、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石,在常态化疫情防控阶段,加强公共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对于壮大公共卫生力量意义非凡。

面对像新冠肺炎这样重大的公共卫生事件,我国公卫人才培养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大力加强公共卫生应用型人才培养工作,满足国家日益增加的公共卫生和防疫需求,已刻不容缓。作为公共卫生队伍建设的重要一环,众多高校想国家之所想、急国家之所急、应国家之所需,承担起了公共卫生人才培养的重任。

10所高校,试点人才培养新模式

为了加快培养能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重大疫情应急处置中的领军人才,日前,据卫健委消息,正在北京大学、吉林大学、哈尔滨医科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医科大学等10所高校和中国疾控中心,试点实施高层次应用型公共卫生人才培养创新项目。

在“改革公共卫生硕士专业学位(MPH)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复合型公共卫生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应用型公共卫生博士(Dr.PH)人才培养”的重点任务要求下,各高校纷纷行动。

作为全国最早一批培养公共卫生人才的高校,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在近年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模式。首先在学习方式上,就明确地将专硕和学硕进行了区分,虽然两者学制均为3年,但MSc(学术型)学生主要跟随导师进行课题研究,MPH(专业学位)则必须在疾控系统、政府部门等有一年的实践经历。

对于公共卫生博士,北大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报考人必须具有两年的工作经历,特别强调要培养其成为所在应用领域的开创性人才。学院还新开设了7门公共卫生博士必修课程,实现与学术学位人才培养方案的差异化,以真正提高应用型博士解决问题和服务社会的能力。同时,北京大学医学部在2020年设立了“交叉学科人才培养专项”,启动“临床医学博士 公共卫生硕士双学位人才培养模式探索研究”,由此可以看出,培养能够在重大问题上“一锤定音”的复合型人才,成为高校公共卫生学院的一大目标。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博士(Dr.PH)项目代表团赴世界卫生组织交流访问

导师作为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可以带动整个学生群体向前发展。在师资方面,哈尔滨医科大学在省、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开展指导教师遴选工作,还引进了乔治全球健康研究院高级研究员田懋一作为学院的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在公共卫生领域的教授专家,以及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机构行业导师的加持下,学院的“双导师”队伍将会日益完善,为高质量公卫人才发展增添新动能。

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获评A 的南京医科大学,则在医教协同的育人机制上下功夫,打造了基础医学、临床医学与预防医学系列课程群,建成一批数字化实验教学中心、公共卫生实训中心等实践教学平台,依托生殖医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组建国重创新班,着力培养具备较高综合素质的、全面的复合型公共卫生人才。

建设学院,破解人才短缺困局

改革培养模式为人才发展方向搭好了框架,这个框架能否真正落实、以及如何执行还要依靠各个培养单位,即高校的公共卫生学院。虽然华中科技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四川大学等几十所高校都设立了公共卫生学院,但是与大量公卫人才的需求缺口相比,学院的数量则显得有些势单力薄,为支持专业学院建设,国家也出台了相应政策。

今年7月公布的《关于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建设高校名单的公示》中,认定了北京协和医学院、天津医科大学、山西医科大学、吉林大学等18所高校为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建设高校,教育部将在一流学科、一流专业、一流课程建设,以及研究生招生计划、推免名额、经费保障等多方面对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建设单位予以统筹支持。

作为国家卫生战略布局的全国卫生系“老六所”之一,山西医科大学成功入选,学校把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建设列为2022年重点工作,积极推进各项建设任务,并取得一定成效。学院卫生检验与检疫专业新获批了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申报了“煤炭环境致病与防治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与山西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签订了《应对新冠肺炎等重大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技术支撑框架协议》,全力推动了公共卫生学院新一轮高质量发展。

安徽医科大学也以入选高水平建设高校为契机,在公共卫生科学研究、人才引进等方面稳步前行。公共卫生学院2022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数达到15项,合计获批直接经费870万元;“出生人口健康”获批建设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与建成的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国家级实验教学中心形成了教研融合的“国家梯队”,打造实验室“省级方阵”;引进培养了多名高层次青年博士人才,朝着建设一流公共卫生学院的目标努力奋进。

在强化现有高校公共卫生学院的基础上,国内还有一批高校展开行动,投身于这场公共卫生教育布局的队伍中,掀起了一波成立公共卫生学院的浪潮。

这些在疫情中应运而生的公共卫生学院,积极承担人才培养使命,是高校应对重大公共健康问题而及时做出的响应,通过建设具有一流水平的公共卫生学院,带动提升公共卫生教育整体水平,为构建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提供有力支撑。

多方支持,为专业发展加引擎

人才培养的基础是学科与专业建设,只有筑牢学科建设基础,才能做到厚积薄发、行稳致远。教育部在《对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第2646号建议的答复》中就曾提出:之后将加强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类专业建设,进一步加强公共卫生学科建设。

在今年2月公布的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中,南京医科大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入选“双一流”建设学科,北京协和医学院及复旦大学,均新增一个一流学科“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专业”。教育部9月14日发布的新版学科专业目录中,也对公共卫生学科专业进行了一定的调整,正式增列公共卫生博士专业学位(Dr.PH),此次调整有助于高校明确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培养了解中国卫生国情、掌握疫情防控知识、具备创新科研能力、学科交叉融合能力的潜力人才。

同时,高校自身也在积极探索公共卫生学科和专业的发展。在今年7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学科建设讨论会议上,公共卫生学院院长王慧提到,未来学院将以“大健康 医防融合”为核心,形成“宏观 微观、人群 基础、医工、医理、医文多学科交叉”特色发展之路,进一步完善“大公卫”学科集群,为冲击下一轮“双一流”学科积蓄力量。

已经有90多年历史的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始终保持着创新精神,近年来学科平台日趋完善,“复旦大学极端天气/气候事件与人体健康风险互联和治理”国际卓越中心等研究机构陆续成立,2022年新成立复旦大学营养研究院、复旦大学中国人保健康管理研究院,为学科进一步交叉协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学科与专业的建设,离不开实践的辅助,特别是我国公共卫生人才培养存在着存在理论与实践分割的现象,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院长何纳曾表示:“公共卫生学科面向人群,强调现场,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为了弥补这一方面的缺口,越来越多的高校建立起了公共卫生实践基地,为学生提高实践能力提供机会。

作为18所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建设高校之一的天津医科大学,在2021年与天津市第二人民医院,签约天津医科大学公共卫生硕士实践基地,通过院校合作的新模式、新路径,促进临床与医学教育的深度融合,实现资源共享,为医药卫生领域培养更多的实用型医学人才。

“公共卫生大学”,或将到来

虽然目前已有众多医科类院校或综合性大学致力于公共卫生学科建设、专业探索、人才培养,但是,近年来建立一所专门的“公共卫生大学”的建议也层出不穷。

全国政协委员秦海涛在2020年两会上,针对公共卫生防疫人才基础教育培养的问题,提出“加快设立中国公共卫生与防疫大学,建设一所国家重点的单体公共卫生与防疫大学,建议中国预防科学院、国家疾控中心联合教育部联合办学,培养高层次战略型公共卫生人才。”随后,地方亦传出建设公卫大学的呼声。上海市政协委员姚俭建在2021年上海两会中建议:“将上海健康医学院改建成全国首所公卫大学。”他倡导,公共卫生大学“将不仅是国内首所,而且也是在全球公共卫生专业教育领域作出的一种创新性探索”。

对于一系列在国家层面设立公共卫生大学的建议,教育部在《关于政协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第4352号(医疗体育类580号)提案答复的函》中明确:建立中国公共卫生大学或公共卫生学院事项未纳入“十三五”高校设置规划,下一步,教育部将在研究制定“十四五”高校设置规划时,充分吸收关于设立公共卫生大学或学院的建议,组织专家围绕学校建校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等重大问题进行研究论证后,再统筹考虑和系统谋划。

今后是否将真正成立“公共卫生大学”,我们静待佳音。

高校是公共卫生人才培养的摇篮,在后疫情时代,国家对于公共卫生人才需求不断提高的同时,也出现了很多新的挑战,在这种新形势下,高校积极承担起高层次公共卫生人才培养的重任,改革现有培养体系、引进优质师资、更新教学观念、创建学科平台,多方位提升对人才培养的支撑力,持续为国家医疗和公共卫生领域输送大批人才,公共卫生专业的同学们也砥砺前行,相信在多方共同的努力下,我国公共卫生人才队伍将会迎来更多新鲜血液,为公共卫生事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