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德六味是什么「德味全」

更新时间:2023-10-24 08:46:53来源:搜狐

“二时临斋仪”(即供养偈和结斋偈),是出家人在早斋和午斋必须念诵的偈咒。

出家众午斋时念诵:“三德六味,供佛及僧,法界有情,普同供养。若饭食时,当愿众生,禅悦为食,法喜充满。”

那么,“三德六味”究竟是什么意思?

三德,指轻软、净洁、如法。六味,指淡、咸、辛、酸、甘、苦。系出自《南本大般涅槃经》的序品,佛临涅槃时,诸优婆塞为佛及僧备办种种饮食,其食甘美,具有三德六味。至后世,成为寺院每日上供所念之供斋句:“三德六味,供佛及僧。”

△ 灵隐寺素菜

三德者,《涅槃经》云:“诸优婆塞为佛及僧,办诸餐具,种种备足。其食甘美,有三德焉。”

清净德:清洁无有荤秽。柔软德:柔软甘和而不粗涩。如法德:随时措办,制造得宜。

六味者,《俱舍论》云:“凡调和饮食之味,各有所宜,无出此之六种。虽进修道行之人不尚于味,然滋益色力亦由于此,所谓身安则道隆故,有六味之须也。”

淡:淡者,味之本也,能受诸味故。咸:其性润,能滋肌肤故,调诸味必以盐为首。辛:其性热,能暖腑脏之寒故,味之辣为辛。酸:其性凉,能解诸味毒故,味之酢为酸。甘:其性温,能和脾胃故,味之甜为甘。苦:其性冷,能解腑脏之热故,味之涩为苦。

△ 灵隐寺素菜

明末高僧紫柏真可禅师一生著述颇丰,他在《示厨文》中论述了寺中厨师应明之理和应行之事,至今读来令人警醒,蕴味无穷,在家修行的佛弟子亦可以拿来作为家里做菜下厨的参考准则。

为厨者当明“三德六味”之理

“三德六味”的含义前面已经讲过,紫柏禅师认为,寺院供佛僧之食,若不清洁,荤秽不拣,便失清净德;若不精细甘和,有粗涩,便失柔软德;若不随时措办,制选得宜,忽略纵情,兼未供流涎,便失如法德。因此,要求厨师所办饮食必须干净清洁,而且还应按时置办,合乎大众口味,不得制作不合三德标准的饮食。

同时,紫柏禅师认为三德应当与六味相互调和。对于六味,禅师也作了全面论述,他认为“盖淡味为诸味之体;咸味其性润,能滋于肌肤,故味之调者,必以盐为首;辛味其性热,能暖脏腑之寒,故味之辣者为辛;酸味其性凉,能解诸味毒,故味之酢为酸;甘味其性凉,能解和脾胃,故味甜者为甘;苦味其性冷,能解腑脏之热,故味涩者为苦。”

紫柏禅师详细地阐释三德六味的具体含义,意在使厨师明白,作为一位合格的寺中厨师,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只有明白“三德六味”的内涵,才能从观念上重视自己的工作,从而认真备办六味俱佳的饮食。

厨师具足“三德六味”功德殊胜

紫柏禅师在《示厨文》中云:“三德无阙,六味无失,此等饮食,若触佛鼻,若入僧口,如嗅旃檀,如饮甘露,五内调和,百毛畅悦,身适心安,显资色力,冥资心力。色力得资,则身康健;心力得资,则神无扰。身康健则进道有资,神无扰则观智易成。”

如果饮食不如法,就会身多病,心多扰。紫柏禅师目的在于使修行人饮食能够六味调和,从而身心健康,精进开悟。

紫柏大师还认为,厨师若三德辨、六味精,更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之心,率领六根四肢,如法办造饮食,奉佛供僧者,可以称为“大慈悲菩萨”。

佛经上也有言:三千诸佛皆出在厨中。这即是一位明辨“三德”,精于“六味”的厨师所获得的功德。不仅如此,禅师还认为,如能遵照三德六味之理行事,则“愚痴必破,般若必开,从罪必消,万福毕集,现在身心安稳,当来得无上道,登菩萨位,出苦有分在。”

违反三德六味之理有过恶

按照三德六味的要求备办饮食,厨者自会得到清净、柔软、如法三德。若不明三德之理,所做饮食不合六味要求,则会有无量过恶和苦报。

禅师在《示厨文》中云:“修行人之性命,实系于厨中人之手,故厨中人三德不辨,六味不清,谓之牛头阿旁,杀人无外。”在此,禅师指出了厨人掌握着修行人的性命,如果他们不按三德六味要求备办饮食,就会和杀人没什么两样。由此可见厨人责任之重大。

紫柏禅师对于厨师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和基本技能作了全面的论述,他的这番论述不仅是对当时寺院厨师的要求,就是对现在的寺院厨师也能起到很好的警示作用。

对于修行者而言,禅师的《示厨文》不仅使我们明白了佛教的饮食观,而且也给我们正确维护法身慧命指明了方向。

△ 灵隐寺素菜

佛教素食具有解除众生痛苦,拔除自身身心苦恼的功能。在家修行的佛弟子也可以根据寺院饮食“三德六味”的准则,合理安排家中饮食,藉由素食进而素心,由食物的清净,获得身心的清净。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