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饭和肉哪个更容易饱」

更新时间:2024-01-19 08:45:04来源:搜狐

张先生回家看望七十多岁的老父亲,手里拎着好几个塑料袋,都是他为父亲准备的肉和菜,他知道父亲舍不得吃,只能自己买好给他送来。老爷子看到那么多东西,第一句话就是浪费钱,还说老年人不用吃太多荤腥,平时吃点青菜豆腐就行了。

张先生笑了笑说:“俗话说人过70,无肉不饱,您天天青菜豆腐能吃饱吗?到时候身体没力气,连锄头都挥不动。”老爷子不说话,在他眼中,人老了还是吃得清淡点,身材瘦一点更健康。

“人过70,无肉不饱”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其实这句话反映的是古人的养老思想,《礼记》中记载:“五十始衰,六十非肉不饱,七十非帛不暖,八十非人不暖,九十虽得人不暖矣。”

吃饱穿暖是人生存的基本需要,到了五十岁以后开始衰老了,身体走下坡路,因此60岁以后的老人要适当吃些肉食,才能有营养,有力气,而到了70岁以后,身体阳气衰弱,这个时候就要穿得暖和一点,保持温暖。不过后来孟子也说过“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简单来说,只要身体条件尚可,70岁的老人也能吃肉,平时还要进行体力劳动,若是什么肉都不吃,肚子就容易饿,身体也没有力气。再者,现在生活条件好了,鸡肉、猪肉等肉食都不算贵,为了营养平衡也应该吃肉。

老年人得“三高”,全是吃肉惹的祸?

老年人往往会觉得自己一身病都是吃肉造成的,因为它们的油脂比较多,平时一口都不敢多吃,但其实“三高”疾病是综合因素导致的结果,不仅和饮食有关,还和遗传、衰老等有关,即便吃得很素,也有可能患慢性病,再者,现在并没有直接证据表示光吃素可以降三高。

不吃肉的老人,身体会出现很多问题,例如身体虚弱、毛发细软稀疏、容易便秘、腿脚没劲、容易疲劳等,还有可能缺铁、缺钙,营养严重失衡。

如果担心吃肉影响健康,那就记住5种肉不吃,包括肥肉、糖醋肉、油炸肉、腊肉、熏肉,这几种肉的特点是油盐糖含量比较高,对血管、肠胃、肝脏都有损伤,平时应少吃。但往往这些肉都是老年人爱吃的,因为觉得下饭、开胃,还是那句话,慢性病的根源不在于某一种食物,可能是你的饮食习惯、烹饪方式出了问题。

研究发现,老年人吃肉多更容易长寿

联合调查研究对比了吃肉多和吃素多两种老人,结果发现,吃肉多的人身体更健康,癌症和死亡风险更小,死亡率分别是18%和31%,差距很大,由此可见,老年人长期吃素不一定好事,而吃肉多也没有大家想得那么坏。

老年人放心吃肉,3种肉都很适合

第一种肉是鱼肉

吃鱼肉建议用蒸或炖汤的方式,前者营养更全面,后者更入味、开胃,这两种方式都很不错。鱼肉的好处不用多说,脂肪少、肉质软,不用担心长胖和塞牙,不容易给老年人带来健康负担,糖尿病和脂肪肝患者都可放心吃。

第二种肉是虾肉

虾肉可以说非常白搭了,平时吃蔬菜沙拉、玉米汤、蒸蛋,里面都可以放一些虾仁,而且水产本身自带鲜味,不需要过分加工,简单水煮加点盐就很美味,肉质紧实蛋白质多,口感好,适合老年人吃。

第三种肉是鸡肉

鸡肉的脂肪含量也不高,如果想控制体重,可以吃鸡胸肉,切丁后和蔬菜一起爆炒,不建议大家煲汤喝,因为脂肪和嘌呤容易溶入汤汁,经常喝对肾脏的负担比较重,还是建议大家直接吃肉或切块吃。

如果老年人有脂肪肝,体型比较胖,而且是易胖体质,那么平时就要适当控制肉食摄入量,还要注意烹饪方法,少油少糖,身体健康的老人都可以吃。

增加肉类对老年人的身体有什么帮助?

七八十岁的老年人很容易营养不良,这和他们的年龄、机体衰老有关,尤其是农村地区独居的老年人,因此要适当增加肉类,补充铁和钙。

另外,老年人到了60岁以后还要面对一个问题,那就是容易骨折,而骨折对老年人的打击很大,很有可能长期卧病在床,不能动弹,不想骨折、腿疼,就要适当补充蛋白质,让骨骼和肌肉获得足够的营养。

还有一点,肉食的营养能够为脑细胞提供营养,增强活性,延缓衰老,如果觉得大脑记忆力越来越差了,容易走神,晚上还失眠,可能是肉吃少了,要及时调整膳食结构。

老年人不要纠结吃不吃肉的问题,因为吃肉不等于热量高、不健康,到了什么年龄段,饮食就要适当调整,不要再用以前的老一套来对待,不仅要考虑疾病,还要考虑营养状态、骨折风险,健康的身体不能缺少任何一种食物,保持平衡才会健康长寿。

参考资料:

[1]说礼:《礼记》中的十二条尊老敬长礼仪·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02-15

[2]最新研究:多吃肉的老人可能更长寿!但不注意这4点,会适得其反·科普中国.2021-10-23

[3]老年人血脂异常,罪魁祸首并非吃肉所致·齐鲁壹点.2019-12-31

[4]人过70无肉不饱!千万别让“健康饮食=粗茶淡饭”骗了·齐鲁壹点.2022-04-26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